倪玉國:田間屋后的“所長書記”
時間:2021-07-13 編輯:admin 點擊:
37846
次
三十年如一日,他甘于奉獻,千百日記初心,他勤思敏行。他是扎根大關鎮的一棵松,用行動詮釋著共產黨人的職責和信念,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他是人民的好“書記”
1983年,懷著一腔熱血的愣頭小伙,與大關鎮結下了不解之緣。踏上工作崗位后的倪玉國,從來都是“我要做,我敢做,我要學,交給我”,時常掛在嘴邊的也是“得下去看看走走,才能有感受、有方向,才能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諸如此類的實干主義。2016年,大關鎮因部分村人事調整,旵沖村沒有合適的人選來挑起大梁,組織找到了倪玉國,懷著對組織的崇高敬意和滿滿的干勁,倪玉國下派到素有“千里一碧,十里旵沖”之稱的旵沖村擔任書記,用實際行動點燃了基層黨組織的“燎原星火”,帶領著旵沖村展現出最美風韻。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倪玉國下村民組從來都是隨時隨地,自行車、摩托車、兩條腿,哪個方便用哪個。剛到村的那個月,就已經跑遍了所有村民組,還能找老百姓“嘮嗑聊天”了,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分門別類的記錄著各家各戶各組的情況,細致又別致,群眾們對這位腿勤手勤的新書記充滿了好奇與期待。脫貧攻堅的全面推進使得他的壓力陡增,大關鎮作為全市貧困戶數量最多的鄉鎮,旵沖村自然也覆蓋極廣,為了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切實將政策落到實處,他帶領村兩委苦干實干,走訪、摸排、宣傳、動員、整理、交辦,無論是飯點還是勞作時,準能在某個時刻看到他的身影,“有家不回”是家常便飯,“勤能補拙”是不二選擇,他一次又一次的“沖鋒”,讓旵沖的老百姓們有點“厭煩”,之余,皆是嘆服。
2019年的一個夜晚,寂靜無聲的村路上唯有一陣摩托車的轟鳴聲留下余音,走訪歸途中的倪玉國摔在了夜間的鄉村小路上,臉上、胳膊、腿,到處是傷。打著石膏,纏著繃帶,涂著藥水的他回到村里工作時,百姓們長舒一口氣,調侃又略帶關心的指責他幸好戴了頭盔,步行走訪的倪玉國,傷痕累累的臉上全然是綻放的笑容。
“廁所革命”我先行
在旵沖村全面發展提升后,倪玉國收到了一項新的任務:改水改廁。2020年,大關鎮改水改廁任務600戶,倪玉國仍舊帶著他的記事本,挨家挨戶搞“革命”。
“組織交由我一個人來完成這項利民惠民的工作,無疑是對我極大的肯定和信任,唯有奮斗以報之。”剛接手這項工作時,倪玉國就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誓要當好這個“所長”。
農村改廁不是易事,傳統的旱廁和固有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給這項工作帶來了阻礙,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解讀政策的內容,倪玉國從室內到屋后,從田間到地頭,600戶的任務跑了幾千戶廁所,動員再動員,商討再商討,敲定再敲定,最終確定了600戶改廁目標。旱廁改水廁,需要提前選好埋水桶的地點,最好是連接著莊稼地,方便群眾使用有機肥,每家每戶的施工點,倪玉國都會同施工方和老百姓商量好,從動工到深埋再到安裝和驗收,一趟又一趟,一戶又一戶的往返,時常的香味四溢的中午,都能聽見呼喚“倪所長”來家里吃口飯的真情相邀。過家門而不入,一面在協調沖水水箱安裝收費的問題,一面電話兼顧著另一戶家中施工安全情況,每天跟廁所打交道,降黃的皮膚現在已然曬得黝黑,他時常開玩笑的說:沒成想摩托車換成四輪電動,也白不了。改廁過程中,倪玉國事無巨細戶戶必到,將黨員模范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2020年的改廁任務如期完成,2021年的500戶也已認領回家,“倪所長”又帶著他的記事本奔赴在各個角落。
我是群眾的人大代表
近年來,大關鎮立足民生,聚焦民意,推行機關干部“步行工作法”、“一線工作法”的工作機制,鼓勵并要求黨員干部在一線發現,在一線調研,在一線解決。倪玉國將這一創新有益的工作方法為自己的經驗值增添了厚度。
倪玉國還是一名人大代表,無論什么時候,他都牢記著問需于民,收集群眾的各種好的意見建議,并行之有效的反饋,跟蹤。“人大代表的職責就是服務好群眾,他們有什么訴求建議,我這個傳聲器就發揮好作用,他們有什么矛盾不滿,我這座橋梁就是緩沖地帶。”倪玉國對自己的代表身份深以為然,在一次又一次的進組入戶中,他不僅僅是完成自身的工作,詢情問需,收集采納,都記在他的那本記事本上,他始終堅定的履行著代表職責,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盼群眾之所盼。
百年奮斗路,風雨桐城人。如果熱愛是一種動力,那么擔當就成了一種境界。一個把信念和責任踐行在每一項工作中的人,他始終秉持著的那顆赤子之心正是桐城人百年來永不磨滅的昂揚斗志和飽滿激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倪玉國以奮斗的姿態緊緊圍繞“五大戰略”、“五大名城”的目標,作為鄉村振興的先行者而為黨旗增光添彩。◤埦В
欧美特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