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指導,對安徽的發展總書記提出了“兩個堅持”“兩個更大”的目標要求,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聳立起新航標、錨定了新坐標、擘畫出新目標,在安徽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F根據要求,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談三點認識體會,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人大是黨領導下的重要政治機關。作為人大機關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把牢政治方向,加強黨性錘煉,增強自身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把講政治作為生命線,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全黨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工作中,不論身處哪個崗位,從事什么工作,都要做到心中有大局、工作為大局、辦事顧大局,時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堅決服從市委和常委會黨組的各項決定,認真抓好工作落實,確保市委和常委會黨組各項工作部署得到貫徹落實。同時,要把紀律挺在前面,把規矩放在心中,切實貫徹好《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做到該請示的請示,該匯報的匯報。
二、擦亮桐城教育品牌
推進桐城高質量發展,振興桐城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千秋的基礎工程,必須適應新形勢,實現新突破。
(一)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形成全市上下高度重視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格局。要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教育改革,集中力量解決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實政府辦教育的法定職責,保證教育經費依法實現“三個增長”。要加大高中學校負債化解力度,減輕學校辦學壓力。提高學前教育辦學水平,分步普及學前3年教育。
(二)整合教育資源。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制定落實符合我市實際的全市教育發展整體規劃以及一系列專項教育發展規劃,如學前教育發展規劃、中小學教育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教育資源整合規劃等。要制定實施中小學校、幼兒園布點規劃,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堅持用規劃來指導學校興建、改造和發展,避免重復、無序投入。要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加快幼兒園的建設進度,以公辦幼兒園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幼兒園標準化建設。要結合教育布局 調整,盤活閑置教育資產,推動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確保處置資金全部用于教育事業,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三)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推進“互聯網+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網絡環境建設,快速推進“三通兩平臺”項目實施,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開展網絡與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項目研究與實驗,推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和新型載體的試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全面深度融合,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在線共享。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實行“總量控制、動態調控”,建立健全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嚴禁其他單位擠占挪用、隨意抽調借調教師等現象,清理違規在編不在崗人員,提高編制使用效益。探索學校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逐步壓縮非教學人員編制。建立教師補員長效機制,按照進出平衡、先進后出和“省考縣管校用”原則,拓寬教師來源渠道。建立教師輪崗交流制度,推行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實現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推進輪崗交流工作經;、規范化、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小學城鎮教育“區域聯動,整體推進,共同發展”教育聯盟模式,引導教師由城區向農村、由超編學校向缺編學校、由優勢學校向薄弱學校合理流動,實現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優質教師資源共享。完善教師考核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完善重師德、重能力、重業績、重貢獻的教師考核評價標準,加強有償家教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制度,真正體現“優教優酬、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破解職稱評聘難題,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將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實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主要條件,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優先解決骨干教師職稱申報資格。對已聘人員教學實績的定期量化、跟蹤考核,對于無法勝任新聘職級的人員予以低聘,打破職稱聘任終身制。
三、打好旅游文化牌
桐城作為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下一步,我們要推進文化事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響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發展軟實力。
(一)強化規劃引領。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協調機構和工作機制,明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向和思路,由“各自為政”到“合而為一”。要完善旅游規劃體系建設,在總體規劃基礎上,著力抓好《鄉村旅游規劃》、《桐城市老城區“三街一巷”旅游規劃》、《龍眠山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等專項規劃,指導重點領域和重點景區開發工作,并對全市旅游標識、導游詞、旅游風光片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
(二)推進項目建設。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抓好重點旅游景點的觀景平臺、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景區品質提升。完善景區停車場、旅游公廁、集散中心和標識系統建設,提升服務接待水平。加強文化旅游融合,深挖地方文化特色,著力推出一套地方文化叢書、一個節慶品牌、一本旅游畫冊、一首城市歌曲、一句形象口號、一部形象宣傳片、一個故事傳說,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旅游項目建設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通過創意開發,把靜態的文化資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既有鮮明文化特色又有很強參與性和廣譜消費性的文化休閑娛樂產品。完善政策支持,設立專門的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旅游開發。扶持重點文化旅游企業和項目,培育文化旅游載體,打造精品線路,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競爭力。完善旅游項目庫,強化動態管理,對庫中項目及時進行充實、完善、更新。
(三)加強宣傳營銷。委托專業信息科技公司和旅游營銷公司,利用互聯網+,建設城市智慧旅游項目,推進旅游信息門戶網、智慧旅游網平臺、旅游微信公眾號、智慧旅游服務號等平臺的運營、品牌包裝、活動策劃。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推進與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圈內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強資源互補,共同開展旅游宣傳營銷活動,實現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線路互推、互利共贏。加強重點客源市場推介,在鞏固省內及周邊城市客源市場的同時,針對沿江城市、高鐵沿線等客源市場,采取旅游形象宣傳、與當地旅行商合作,以及旅游宣傳進機場車站、進賓館酒店、進學校社區等方式,開發針對性強的旅游線路,廣泛吸引客源。
(四)突出標準化建設。大力開展行業創建,進星級旅游飯店、星級旅游餐館、星級農家樂、省級優秀旅游鄉鎮創建,提升地區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水平。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按照“統一規范、依法行政、各負其責、整體行動”的工作原則,完善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定期開展旅游市場監管,確保旅游市場秩序。加強旅游安全工作。定期開展旅游景點環境檢查,與涉旅企業簽訂安全目標管理責任書,完善旅游安全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旅游安全事件應對處置能力。